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的当前位置:

  •  
    第25则 官不私亲 法不遗爱



    【原文】
    不多听①,据法倚数② ,以观得失。无法之言,不听于耳;无法之劳,不图于功;无劳之亲,不任于官。官③不私亲,法④不遗爱,上下无事,惟法所在。
    ——〔战国〕慎到《慎子·君臣》
    【注释】
    ①听:听从,接受。此处指听从亲近者之言。
    ②数:规则,道理。
    ③官:任官。
    ④法:执法。
    【译文】
    不听从亲近者之言,而是根据法律和规律,来判断是非得失。任何违反法律规定的话,都不入于耳;任何不符法律制度的劳作,都不计作事功;没有功劳的亲戚朋友,概不委其以官职。任用官员不偏囿于亲近之人,执行法律不将亲爱之人置于其外。上下之间,相安无事,只有实施法治才能实现。
    【作者简介】
    慎到,生卒年不详,即慎子,战国时期赵国邯郸(今河北邯郸)人。本学“黄老之术”,为法家重要代表人物。齐宣王、湣王时曾游学于稷下。《汉书·艺文志》著录《慎子》有42篇,后多失传,现存7篇及佚文数十条。
    (摘自《中国古代为官箴言》,第61—62页,方志出版社2015年8月版。)
     
     

  •  
     

    第42则 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
    【原文】
    以铜为镜,可以正①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吴兢《贞观政要·任贤》
    【注释】
    ①正:端正。
    ②兴替:国家兴衰更替。
    【译文】
    用铜做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古史做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衰更替的道理;用人做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
    按:这段话出自《旧唐书·魏征传》。当时,魏征病死,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了这段话,还说:“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朕亡一镜矣!”
    【作者简介】
    吴兢(670—749),唐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武周时入史馆,修国史。历官起居郎、谏议大夫兼修国史。著有《贞观政要》《中宗实录》《则天实录》等。
    (摘自《中国古代为官箴言》,第99—100页,方志出版社2015年8月版。)
     
     

  •  
    第4则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①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②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北宋〕范仲淹《范文正公文集》卷八《岳阳楼记》
    【注释】
    ①庙堂:指朝廷。
    ②江湖:此处指隐士的居处。
    【译文】
    不因外物的美好而高兴,不以自己的得失而悲伤。在朝廷上做官时,会为百姓的事担忧;身处江湖不做官时,也会为国君担忧。进入朝廷做官要担忧,退处江湖也会担忧。既然这样,那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这样的人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得到快乐之后再快乐!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曾官秘阁校理、苏州知州、右司谏等。庆历三年(1043),任参知政事,与富弼、欧阳修等推行庆历新政。著有《范文正公文集》。
    (摘自《中国古代为官箴言》,第10—11页,方志出版社2015年8月版。)
     
     

  •  
     
    【中华家训•励志篇】慷慨丈夫志 身病志更坚
     
     




     
    【原文】
      汝今多病,我不忍以学业督汝,然病者身也,而心志则不能病也。当病之时,宜息养其身,而不可灰颓①其志气,且安知夫病之久而不愈乎!夫病同,而病之者异。古人有咏病鹤者,有咏病马者。鹤与马虽病,而其凌云之气、追风逐电之心,故②在也。鸡犬岂必不病,而古人无咏之者。彼即不病,固无望其高远耳。余向者抱病,志气不少衰,而病且等于无病,何也?立心坚确③,阴阳④亦退而听命也。
    ——〔清〕李鸿章《李鸿章家书》
    【注释】
    ① 灰颓:灰心颓丧。
    ② 故:仍,还是。
    ③ 坚确:坚定而明确,坚定不移。
    ④ 阴阳:此处借指天命。
    【译文】
    你现在身体多病,我不忍心拿学业来督促你,但是生病的只是身体,一个人的心志千万不能病。当一个人生病的时候,应当休息、保养身体,却不可以颓丧志气,况且又怎么知道生病时间长了而不会痊愈呢?生的病相同,但得病的人与物却不同。古人有咏病鹤的,有咏病马的。鹤与马虽然生病了,但是他们那种直上云霄的气概、追风逐电的心志仍然还在。鸡和狗难道一定就不生病?但古人没有歌咏它们的。鸡和狗就算不得病,也没有谁企望它们能够高飞远跑的。我以前得了病,但志气一点也没有衰退,就是身体生病了也等于没有病,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我立下了坚定不移的志向,阴阳也要后退而听命于我了。
    【作者简介】
      李鸿章(1823—1901),晚清淮军、北洋水师的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字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合肥人。道光进士。道光二十七年(1847 年)中进士,后入翰林院任庶吉士,道光三十年(1850 年)散馆后任编修。曾任两江总督、湖广总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位居各大学士之首。多次代表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谥号文忠。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评析】
    本则家训是李鸿章给侄儿的家信节录。一个人的身体难免会经常生病,但心志却不能有病。对此,李鸿章颇有心得,他在这封家书中专门论述了这个问题。这封家书主要讲了三层意思:一是生了病,你怎么就知道一定不会好呢?所以没有必要因为身体生病而丧失志气。二是同样是生病,由于生病的人不同,其精神状态也大不相同。马、鹤之所以为人们广泛称颂,主要在于它身体虽然病了,但仍然有远大的志向。三是通过自己的经历来现身说法。自己即使生病了,志气也不衰。李鸿章的这番阐述,意在教育后辈要正确看待身病与心病的关系,防治心病的意义远远大于防治身病。
     
    (来源:(摘自《中华家训精编100则》,第 页,方志出版社2015年5月版)
     
     

  •  
    【中华家训•廉正篇】子若贤能 何必积金满堂
     

     
     
     
    【原文】
    夫生生之资①,固人所不能无,然勿求多余。多余希不为累②矣。使其子孙果贤耶,岂蔬粝③布褐④不能自营,至死于道路乎?若其不贤耶,虽积金满堂,奚益哉?多藏以遗子孙,吾见其愚之甚也。
    ——〔宋〕司马光《家范》卷二《治家·祖》
    【注释】
    ① 生生之资:生活必需品。前一个“生”是动词,后一个“生”是名词。
    ② 累:累赘。
    ③ 蔬粝:粗食。
    ④ 褐:兽毛或粗麻粗布制成的短衣。古时为贫穷人所穿。
    【译文】
    生活生计,钱财物资,固然是生存所必需的,但是也不要贪多。财物太多了,就会成为拖累。如果子孙后世确实贤能,怎么会连粗茶淡饭、布衣粗麻都解决不了,以至于因饥寒死于路旁呢?如果子孙无能,即使金满堂、银满屋,也没有什么好处。祖辈们将积累下来的财富,留给子孙后代,我觉得是非常愚蠢的。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大臣、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英宗朝进龙图阁直学士,判吏部流内铨。立志编纂《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通志》8卷上进。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名《资治通鉴》。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对,与安石在帝前争论,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被命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1070)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次年退居洛阳,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成书。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为相8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遗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评析】
    《家范》并非司马光偶然所撰。他家家法非常严明。父亲司马池,官任天章阁待制,为人正直清廉,对司马光有深刻的影响。司马光忠信孝友,正直恭俭,居处有规,行动有礼。他真诚待人,自少至老,未尝胡言乱语。儿子司马康,自幼端谨,不妄言笑,为人正直,口不言财,侍奉父母非常孝顺。司马光一家三代之所以名扬青史,与良好的家风、家教是分不开的。
    本则家训说明了一个道理:积聚财富留给子孙,并不能使子孙世代富有,反而容易养成子孙骄奢恶习,甚至危及自身。因此,司马光不仅自己为官不聚财,死后屋子里也“床箦萧然”。他还在家训里将不以钱财遗子孙,而必须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的道理教诫后代。所以他的后辈们能够继承家风,以清廉自守。
    (摘自《中华家训精编100则》,第137-139页,方志出版社2015年5月版)
     
     

  •  
    【中华家训•修身篇】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①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②,险躁则不能治性③。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④。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注释】
    ① 淡泊:恬淡寡欲,不追求名利。
    ② 励精:振奋精神。
    ③ 治性:修性、养性。
    ④ 接世:即济世,指对社会有所作为,对社会有益。
    【译文】
    德才兼备之人的所做所为,是依靠内心宁静集中精力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恬淡寡欲就不能表明自己的志向,不安宁清静就不会有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干必须通过学习方能获得。不努力学习就不能有广博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放纵怠惰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品性。年华随时间流逝,意志随岁月消磨,就会像枝枯叶落一样,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用处。到那时守着贫穷的小屋,悲伤后悔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南)人。东汉末,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市西北),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东汉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草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重庆)两州,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所谓“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逝世后,诸葛亮辅佐蜀汉后主刘禅,主持国政,治理有方。诸葛亮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益州牧,卒后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著有《诸葛亮集》,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
    【评析】
    《诫子书》是诸葛亮晚年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它从人的志向、学习入题,讲的是学习成才的大道理。《诫子书》对于人们立身、治学皆有启迪,已经成为历代学子修身立志引为鉴诫的名篇。其“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理念,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至今仍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特别是对个人修养的提高,行为习惯的养成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文中最后对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浩然长叹,也足以警醒世人珍惜生命的分分秒秒,建功立业,以免老大无成,追悔莫及。《诫子书》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
    (摘自《中华家训精编100则》,第3-5页,方志出版社2015年5月版)
     
     

  • 1
  • 2
  • 3
  • 4
  • 5

版权所有© 2021 方志出版社主办

总编室:(010)87791540
京ICP备2021006438号

发行中心:(010)67110500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东里九号(国家方志馆)4层
fzph.css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