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华家训·修身篇】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添加时间:    2015-08-19

 

【中华家训修身篇】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①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②,险躁则不能治性③。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④。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注释】

①  淡泊:恬淡寡欲,不追求名利。

②  励精:振奋精神。

③  治性:修性、养性。

④  接世:即济世,指对社会有所作为,对社会有益。

【译文】

德才兼备之人的所做所为,是依靠内心宁静集中精力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恬淡寡欲就不能表明自己的志向,不安宁清静就不会有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干必须通过学习方能获得。不努力学习就不能有广博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放纵怠惰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品性。年华随时间流逝,意志随岁月消磨,就会像枝枯叶落一样,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用处。到那时守着贫穷的小屋,悲伤后悔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南)人。东汉末,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市西北),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东汉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草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重庆)两州,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所谓“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逝世后,诸葛亮辅佐蜀汉后主刘禅,主持国政,治理有方。诸葛亮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益州牧,卒后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著有《诸葛亮集》,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

【评析】

《诫子书》是诸葛亮晚年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它从人的志向、学习入题,讲的是学习成才的大道理。《诫子书》对于人们立身、治学皆有启迪,已经成为历代学子修身立志引为鉴诫的名篇。其“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理念,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至今仍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特别是对个人修养的提高,行为习惯的养成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文中最后对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浩然长叹,也足以警醒世人珍惜生命的分分秒秒,建功立业,以免老大无成,追悔莫及。《诫子书》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

(摘自《中华家训精编100则》,第3-5页,方志出版社2015年5月版)

 

 

版权所有© 2021 方志出版社主办

总编室:(010)87791540
京ICP备2021006438号

发行中心:(010)67110500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东里九号(国家方志馆)4层
fzph.css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