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



 2000年4月,我研究生毕业来到方志出版社,正式开始了编辑生涯。

 站在今天回望这一路走来的15年,每一个阶段,都有一本有代表性和象征意义的书。

 入社第一年,我初审过一部镇志、一部年鉴、一部市志、一部专业志。从这四类我社有代表性的书开始,我了解和学习了志书、年鉴的体例结构,算是入门之书。

 2003年,在从全国年鉴业务培训班回来的火车卧铺上,我在上铺,与在中铺和下铺的两位北京市文化局的老先生一路聊天,火车到达北京之时,我也谈成了第一部自己组来的书稿——《北京文化艺术年鉴》。那一年,这部年鉴创刊,至今已在我社连续出版了12卷。这部书,是我第一次成功组稿之书。

 2007年,为了庆祝社科院建院30周年,院科研局策划出版大型开放性丛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我有幸参与其中,担任了两部有分量大书再版的责任编辑。一部是考古所的镇所之宝,夏鼐先生主编的《新中国考古的发现与研究》。另一部是卞之琳先生所译的《莎士比亚悲剧四种》。在《新中国考古的发现与研究》再版过程中,我认真审读,与考古所的杨泓先生逐条核对疑问,甚至改正了原书中的一些硬伤。比如在原书的图片中,有一条图注文字为“西汉棉衣”,而图中的衣服是一件丝绸制品,我核查了相关资料,发现: “棉花的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在棉花传入我国之前,我国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宋以前,我国只有带丝旁的“绵”字,没有带木旁的‘棉’字。‘棉’字是从《宋书》起才开始出现的。可见棉花的传入,至迟在南北朝时期,但是多在边疆种植。棉花大量传入内地,当在宋末元初。”当我与杨泓先生核对时,杨先生十分开心地称赞我消灭了一处硬伤,因为此图确实是“西汉绵衣”。通过这样的核查,类似的错误经过这次再版大多改正过来,这部学术价值极高的大书更加完善了。

 2008年,院学部成立一周年之际,院机关党委决定编写《学问有道——学部委员访谈录》。社里决定把这部时间紧、任务重的大书交给我和另一位编辑一起操作。我们俩与作者通力合作,连续奋战8个月,没有休息过一个双休日,终于如期出版。2010年,此书获得中国出版界的最高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

 2012年,海关出版社、中华书局和我社竞争中国海关历史上第一部通志——《中国海关通志》的出版工作。我们最终以较强的专业审稿能力获得了这个600万字、全6册彩印精装的大项目。经过三年艰辛努力,此书于2014年8月完成出版工作。通过这部大书,我体会到必须依靠作者、全社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才能成就精品。

 2014年,根据社里布置的任务,我开始着手《中国名镇志丛书》的选题策划工作。这是一部创新的志书,定位是方志普及和大众喜爱阅读的志书。两年来,为这套丛书的编写、培训作者、书稿评审在全国各地奔波,目前第一批已在出版过程中。在做这一个大套系的过程中,我的心得可以引用台湾知名出版人王思迅的一段话来概括:“在我刚入行的时候,对一个编辑的最好赞誉是,文笔很好。过了五年,最好的赞誉是,编辑流程管控顺畅。再过五年是,有创意,有想法。然后再五年,进入后工业时代,对编辑的最佳赞誉是做书很精准。这‘精准’二字,非常值得玩味。精准的意思是恰到好处。各方面都兼顾下的最佳平衡。……一个成熟的编辑人,最难与人分享的部分是,一本书的定位是往哪个方向多靠一点才对;解释到多深才是好的;成本、装帧、定价三者如何搭配最为有利。不是努力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努力到什么地方最恰到好处,并留下余裕,继续奋斗下一本书。”


2015-12-25

上一篇:

下一篇:

十五年 十本书

添加时间:

fzph.css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