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菁
对方志的认识要从大学时所选修的甲骨文研究一科说起。
首先,是要承认错误的。选修由常耀华教授任教的甲骨文研究一科是有两点考虑。其一,大学时“古代汉语”一科便是常耀华教授任教,大学时与几位好友在私下评论老师,记得当时我摇晃着课本,侃侃而谈地说道:“授课严谨,不光能学到知识,还能享受到获取知识过程中的乐趣,最重要是上课环境非常自由!”其二,这种“自由”感不光当时宿舍几个好友“颔首同意”,我们全部国传院的学生都意识到,这位在台上为我们抑扬顿挫诵读古文的“常爷爷”,非常好说话,即好请假。所以,在大三的时候,我与几位好友,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甲骨文这门课程,美其名曰“轻松的学习”。
第一堂课,我便被这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所吸引,不由自主地沉迷在隐于甲骨文文字中的多变和优美。郭沫若曾在其1937年出版的《殷契粹编》中称赞甲骨文:“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足知现存契文,实一代法书,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之后的课程竟是堂堂必到,沉溺于甲骨文或雄劲,或矍铄,或如英雄驰骋般张扬,或如小家碧玉般娟秀,对于常老师所留誊抄甲骨文的作业更是甘之如饴。害得几位好友大呼冤枉,本想“轻松”上课,没想到却选择了一门作业量如此之大的课程,最重要的是还没法用电脑进行“借鉴”。
后来,父亲见我对甲骨文如此着迷,便送给我一本《汉字王国》作为礼物。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瑞典的汉语教师,她从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字进行细致讲解,从甲骨文开始讲述中国文字的发展与特点,从外国人的角度分析和描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从生活方式的演变解读着汉字的变化。引用作者林西莉的小引:“本书的中心是讲述一个‘故事’……我选择了使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而不是采用学究式的论文体……”故事,又是一本可以轻松阅读、学习的书籍,我喜欢,这本书现常伴书桌左右。
从2010年进入方志出版社工作至今已五年,进社时我问自己,什么是年鉴?什么是志书?当时,第一反应便是《汉字王国》是不是就是志,志就是记载历史,又为人所认同,并乐于阅读。随着入社后的工作积累和学习,对年鉴和志书的认识自然是更加清晰、规范,从一开始的苦于阅读到现在的在志书、年鉴中寻找乐趣,可说是我这五年来最大的变化。
地方志书中的建制沿革、风俗、艺文、美食为吾所爱,在审读稿件的同时更扩展了眼界和知识面。有关方言的专业志中,地方独有的称谓和用词每每阅读都别具特色,细细思考可品风土人情。最大的收获是日前为《北京文化艺术年鉴(2014)》出版进行总结时有感。翻看往年的《北京文化艺术年鉴》,2008卷中所记录的奥运文化艺术活动,2009卷中那场“无与伦比”的奥运会以及广大艺术家和群众围绕奥运所创作的作品;2012卷集中展现的建党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 周年主题;2013卷记录的围绕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和迎接中共十八大所展开的系列活动,以及大量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电视剧的出现;2006卷的章节和体例的修改,2012卷“重要会议、重要指示、重要活动”的创新尝试等。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志书、年鉴并不是一成不变,他在记录历史发展、变迁的同时,更是饱含热情和创作激情的作品。志书、年鉴不光记录着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光辉,也记录着坎坷与崎岖,更镌刻着编者与编辑的艰辛和成就。
这部年鉴让我真正感受到了在2005卷首卷前言中编者提出的“让读者时时感受这座城市浓厚和热烈的文化氛围,感受到绚丽而时尚的艺术气息”。更让我回顾这五年来审读过的各类书籍,无一不是编者、作者呕心沥血的成果,能够见证、参与到这些书籍的编辑工作中,给予了我极大的成就感与荣誉感,我坚信,这也是从事其他职业所不能获得的快乐。
工作之余,我的快乐来源于同事和社内美丽的景色。2010年—2015年,我们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辗转搬到了现在的国家方志馆,从“形分瓣瓣莲花座”的银杏满地到今年的“秋雨梧桐叶落时”,一切都在变化,但似乎在变中还蕴含着未变。
时值方志出版社20周年社庆,做此文,以庆,同时也可说是这5年来工作所得的回顾和感悟。
2015-12-25
上一篇:
下一篇:
从银杏满地到秋桐叶落
添加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