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之光 | 深入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全面发展
添加时间: 2024-09-02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几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不断取得新的理论成果。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对深入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全面发展,明确理论内涵、任务,梳理研究方法、路径,意义重大。
深刻认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意义
第一,深刻认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如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时代需要理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时代的需要,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时代产生理论,当前所面临的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也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理论要素和广阔空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我们有必要、有信心、有能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第二,深刻认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价值。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重大的理论任务,是理解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发展的思维范式和理论动力,更是我们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认识、理解国际问题,在国际舞台上争取话语权的理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共同促发人类思维方式与自我认知的革新,推动社会进步。在新技术革命和科学范式转换的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尤为重要。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构建和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理论旨向,蕴含深厚的理论意义、丰富的理论内涵,是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当前国内国际形势,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高度作出的重要理论判断,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战略擘画。
第三,深刻认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丰富内涵。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内涵极其丰富,体现了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开放性、系统性、发展性特征。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进程中,要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批判精神与实践特质,在实践中总结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认识和经验,以建构内涵丰富的自主知识体系为核心内容,不断丰富、完善、发展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支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形成既具有思想引领性,又蕴含现实指导力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进程中,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运用“两个结合”的理论方法,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
深刻理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特点
其一,做好古今中外知识的融通,体现继承性、民族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历程表明,一种理论能够走向世界,必然具有继承性、民族性。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进程中,要坚持“两个结合”,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处理好三个理论关系。
一是吸收外来文化的问题。对于优秀的外来文化,要兼收并蓄,并使其能够适应中国的理论土壤,运用中国的理论思维,激发中国的学术思想。1944年,毛泽东同志就说过:“我们的态度是批判地接受我们自己的历史遗产和外国的思想。我们既反对盲目接受任何思想也反对盲目抵制任何思想。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二是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中华五千年文明,最可贵的是其连续性。这种连续性,汇聚为最能够激发中华民族认同感的文化思想,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深厚根基。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以真理之光激活中华文明的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最好体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三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问题。一种深刻的理论,应既能够解释本土问题,呈现其民族性,又能够对话他者文化,呈现其世界性。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构建能够与世界对话的话语体系。
其二,从实践出发做好理论创新,体现原创性、时代性。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科学地回答发展中的时代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些问题具有不同于其他民族国家和历史时段的特点,要求理论具有原创性和时代性。理论所具有的力量,就在于它探索时代问题、塑造理论主体、引领实践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同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也要遵循理论指导,正如马克思所讲的,“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一个不断展开、开放的思想体系,必将以不断发展的实践丰富理论,以不断完善的理论指导实践,既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其深层的理论效力在于以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原创性理论,解释时代困惑、解答时代问题。因此,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其自身必然蕴含原创性与时代性的特点,具有解决中国问题的理论效力,我们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性,在世界舞台上贡献中国学者的智慧、发出中国学术的声音、展现中国学术的魅力。
其三,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体现系统性、专业性。哲学社会科学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一些热点问题、方法、学科在历史长河中交替更迭。其中,一些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理论成果,是人民群众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发展中形成的理论智慧;一些划归冷门绝学、边缘领域的学术研究,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非常宝贵的学术财富。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进程中,研究者应突出原有科研优势,明确现实着力点,体现研究专业性。地方社科院在全面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要服务地方发展,打造地方特色,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转化应用,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同时,要补齐短板、完善体系,做好冷门学科和问题的时代阐释,充分重视其学术价值、战略意义,做到冷门时有人做,需要时拿得出手。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力量,搭建学术平台,共享学术资源,研究、管理、服务三位一体,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呈现系统性,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使基础学科健全扎实、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冷门学科代有传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辅相成、学术研究和成果应用相互促进。从我们具体的工作中总结、提炼出时代问题、实践经验、理论成果,不断丰富知识体系,做好哲学社会科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贡献力量,以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知识体系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深刻把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两个重要问题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葆有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当今世界较马克思时代发生诸多变化,但马克思主义作为经典原理,其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政治哲学等理论阐述依然具有解释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现象的理论效力,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马克思主义的人本理念等理论精神依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要以实践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蕴含着“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的”的理论旨向,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表达。
加强和完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其一,加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哲学社会科学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必然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是举旗定向、谋篇布局的关键问题。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尖锐性更加凸显,这迫切需要我们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话语权、主动权,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提供有力保证。其二,践行人民至上的理念。坚持问题导向,定位问题、明确对象,致力于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展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强大伟力,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其三,提升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我们党的领导干部,在实践中,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提升自身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将“两个结合”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根本的思维方法,领导、服务一支具有深厚学术底蕴的队伍,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进程中给出中国方案。
作者系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会)党组书记、院长
版权所有© 2021 方志出版社主办
总编室:(010)87791540
京ICP备2021006438号
发行中心:(010)67110500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东里九号(国家方志馆)4层
fzph.cssn.cn